近日,随州市创业办、市人社局组织召开了一次大学生创业经验分享座谈会,市人社局局长刘熙发、副局长周德明、市就业局局长张春强、各县市区就业局负责同志,和20多名来自全市各地的青年创业者,面对面地分享创业经历、畅谈创业感悟、共叙创业前景。
创业需要大学生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创业者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有的毕业于北京建设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本科院校,有的毕业于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院校。但踏入到“市场大学”里,他们都是创业者,都是初学者。大学生创业有优势,他们思想观念新、知识结构新、接受能力强;大学生创业也有劣势,他们缺少社会经验,过于自信,盲目乐观。但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中,离不开大学生。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他们的创业想法将转化为未来的市场主体,他们的创业选择就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他们也将成长为像今天诸多了不起的企业家一样,甚至有过之。做好在随大学生创业工作,就是在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奠基。
创业需要重视
从各位创业者的发言中,我发现他们好多都选择了服务业,服务产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带动就业的空间很大。比如杨尹的幸福婚典、宋文钊的幸福阳光电子商务、刘鹏的意外之喜女装店、潘秋月的丝味特蛋糕房等等。这几家小微企业多则有员工30多人,少则有员工4、5人,其中,有的是创业者的亲朋好友、附近乡邻,也有一些是寻求岗位的就业困难者。
从这里面能很直观地看到,一群创业者背后是更多找到就业岗位的劳动者,这也就是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在持续,实体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经受着严峻考验。而创业在壮大市场主体数量,创造一片小微企业的同时,实现了“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创业既是对接市场的经济行为,也是解决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或者说,创业是就业之源,支持创业就是促进就业。因此,必须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两个方面高度重视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创业需要精神
到会的创业者,既有毕业多年在“市场大学”里摸爬滚打好几圈的“老创客”,也有刚刚踏出校门就投入“大众创业”浪潮的“菜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具有创业的冲动,即使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也始终保持着创业的激情。2014年邬俊从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而他早在2013年9月已经注册有为文化传媒公司,凭着对摄影的爱好,主要经营个人微电影定制服务和企业营销设计业务。他在发言中讲到创业初衷时提到一句话:“只有平凡的人,没有平凡的人生”。靠着这份信念,在开业前期没有定单,他就到KTV打工挣钱维持公司运转,现在他的公司在随州已小有名气,业务还扩大到了武汉、襄阳等地。胡梦玲2013年从鄂州职业大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女孩子,2014年她选择回到均川镇老家办起了畜禽养殖。创业伊始,受到市场行情影响,亏损严重,但是她选择了坚持,在2015年扭亏为盈,年出栏300多头。
对此,刘局长在座谈中引用了马云在谈创业时说的一句话:“今天很美好,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努力面对今天。”勉励各位创业者,在创业的路上,“开弓没有回头箭,贵在坚持再坚持”。我想,坚持就是一种创业精神,应该是创业者首先具备的基本素养。
创业需要有备而行
市场是残酷的。一些创业者在发言中提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经历的艰辛,甚至一些创业者有多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他们有的是因为没有好好地规划,有的是因为对市场没有进行调查,有的是因为资金准备不充足。正如副局长周德明在座谈时所说,“创业意味着吃苦,充满辛酸泪。要做好创业失败的心理准备。”对此,刘熙发局长对创业者提出“三个三”的建议:一是“三要”, 创业之初要脚踏实地,要量力而行,要不怕失败。二是“三适”,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合自己。三是“三步”,创业前先把市场选准,创业中坚持诚信守法经营,最后坚持不懈做下去。
创业需要激情,但不仅仅是激情;创业需要冲动,但绝不是盲目的冲动。面对风险,创业者要软硬兼施,思想上做好准备,直面市场残酷洗礼;能力上做好准备,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创业需要呵护
在座谈中,一些创业者也畅谈了他们在创业初始遇到的困难和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建议。提得最多的还是资金的问题,大多数创业者表示资金周转困难,有的甚至提出只要能从银行贷款,利息是小事,关键是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放贷。另外,对我市当前的创业环境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创业担保贷款的担保手续复杂,门槛太高,找不到担保人;物流费用太高;一些职能部门乱收费;各部门给予创业者的优惠政策零零散散,服务窗口也没有归并,需要东跑西跑;在经营中与消费者发生纠纷,一些执法部门从息事宁人的角度出发,存在重维稳轻执法的现象。
创业初始是最脆弱的,千万不要因为乱执法、滥干预,让创业死在起点上。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齐心协力一一破解,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培植创业沃土。当前,我市正在集中整治“两不”问题。作为人社部门,服务对象面对所有人,其中也面对着众多初始创业的大学生,在治理“两不”问题方面,必须端正态度、严格措施,下决心、出硬招。
创业需要创新
就业局局长张春强在座谈中举例,随州有很多家餐饮店,但真正有知名度的就那么几家,关键得有特色。创业要“跳出行业做行业”,用市场思维来思考。在座谈中我发现一些创业者也有一些奇思妙想,比如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的宋文钊利用“互联网+”,与各地供销社合作,在农村开办“亲友淘”销售农产品;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杨尹和武汉一些知名婚庆公司合作,采取半加盟的形式,引进新服务项目,既降低了成本投入,又满足了少数客户高端需求等等。还有一些创业者甚至拥有自己的专利,比如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黎绪辉凭借自己的专利,开办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主要针对蔬菜大棚生产和销售生物肥料,在随州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这说明了,在“双创”时代,更多的要鼓励创新型创业,因为有创新就意味着占领了先机、意味着竞争力,才能更容易占领市场、更容易创业成功。
创业需要氛围
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局长刘熙发在座谈会上特别感谢了在场的随州日报、随州电视台、楚天都市报、随州网、编钟之声等新闻媒体,并希望和请求它们在今后继续为广大创业者和求职者们“鼓与呼”。
创业不能靠计划安排,而是市场行为。要做好创业工作,首先要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崇尚创业的氛围。自2013年我市启动全民创业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号召以来,市人社局就坚持把舆论引导作为推进创业的重要抓手,比如拍摄了系列创业人物专题片,在电视和网络上展播,社会效应很好。在今后,应当继续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媒介渠道,加大对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政策、创业技能、创业人物、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让“劳动光荣、创业崇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新一代随州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