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技师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徐明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已经成为新常态,全党上下同心协力打造弊绝风清的政治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扎牢制度篱笆。制度更具全面性、规范性、持续性和约束性。技师学院在组建之初,积极探索从制度层面管理学院事务。最初从口头上提出来学院大的事项要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都要经过集体研究,办理过程要在一定范围通报,做到决策民主、过程透明、结果亮相。实施一段时间后,大家反映很好,但涉及到校内相关工作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缺乏依据,于是,拟定了关于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结果报告等若干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经过几年的实践、修改、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四项制度”以及议、决、行“三分离”的办事原则,如今,凡涉及到的重大事项,都按“四项制度”办理,小的事项也要按“三分离”的原则操作,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规范了管理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四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就是对学院重大事项实行“事前公示制、决策票决制、集体承办制、结果报告制”。“事前公示制”是指在学院重大举措实施之前,先向广大教职工公开。“决策票决制”是指对公示事项是否办理通过院务管理委员会投票表决决定。“集体承办制”是指重大事项由专班办理,有纪检监察人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结果报告制”是指学院重要事项的办理结果,向教职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一、实施“四项制度”,规范了学校治理行为。
滋生腐败的土壤就是个人说了算。从近年来各地暴露的腐败案件看,无不是暗箱操作和“一言堂”的结果。技师学院的“四项制度”奠定了阳光校务的坚实基础,规范了程序,减少了决策失误,扎起了防止和遏制腐败的篱笆。
二、实施四项制度,化解了教职工的怨气,凝聚了人心。
随着一些腐败案件的曝光,大家认识到学校也不是一方净土,于是对一些基建项目、设备物资采购等重大事项产生猜疑,有的议论,有的举报。教职工对领导不信任,领导对教职工不满意。少数学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涣散了人心,走向了衰落。导致这种局面,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工作不透明。如何消除隔阂、增进互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的听取群众意见,吸收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实施,及时报告工作情况。技师学院组建之后,我们在原烈山中学校园的基础上,新征土地近百亩,重新规划,先后兴建实训大楼、学生公寓、学生澡堂、教工食堂,添置实习实训设备,改造水电线路,改用天然气,并进行校园亮化、绿化,总投资近亿元。这些事项,都按照“四项制度”程序办理。教职工知根知底,没有任何不良反映。学院食堂采购米面油及学生的日常用品,一年累计起来涉及金额较大,学院都参照“四项制度”原则办理,大家心知肚明,没有猜疑。多年来,学院在基建、维修以及物品采购方面没有人投诉。
三、实施“四项制度”,约束了各级干部的工作行为,防止和遏制了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
“四项制度”的实施,建立了上下互相监督、同级相互制约的机制,以集体承办代替了暗箱操作,让阳光渗透到工作的全过程,在光天化日下,无论是领导还是办事人员,即使有“偷腥”的想法,也不敢和不便于实施。
“四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只是我们在预防腐败、建设廉洁校园上的一个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之更为科学,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